據新華社電 6日在杭州、北京進行了一場“誠信測試”——超市里沒有收銀員,柜臺上擺著收款二維碼和流程圖,自己算算買了多少,可以選擇支付寶掃碼在手機上付款,也可以把零錢投進收錢箱,整個過程由顧客自助完成。6日當天,在杭州和北京,首次出現了兩家這樣的“無人收款”便利店。
根據主辦方7日披露的盤點情況,誠信付款的顧客占多數,也有人少付款,或是不付款“白拿”,其中杭州的試點超市6日當天賣出1.67萬元商品,收到顧客的自助付款1.37萬元,誠實付款率約八成。
"無人超市”究竟考驗的是誠信還是人性?這個問題其實很難說清。在不監控、不追責的語境下,這就像故意丟一堆金子,考驗人們會不會路不拾遺。82%的付款率,不算低。這起碼說明大部分人還是以誠意呵護了這種“道德測試”。輿論實在沒必要、亦不應該口誅筆伐。
“無人超市”如果是“樣樣兩元、每樣兩元”的小商品,可能付款率會很高;而一旦商品價值飆漲,名煙名酒、金銀珠寶,還要求消費者“坐懷不亂”,未免有點“殘忍的考驗”。
“無人超市”這回事,悖逆之處不在于商業炒作,而在于以下幾個層面:一則,商業信用是建立在契約規范之上,并不是寄托在烏托邦式的道德自律之上。這種信用測試,與商業誠信并非一回事。真正的誠信,拷問的是規則的恪守,而不是人性斗爭。二則,這種“無人超市”,不具有可復制性。設想一下,若把這樣的超市開在市場機制成熟的國家,它們一定會超越“82%的付款率”嗎?人性層面的善惡美丑,古今中外,一樣繁復多元。更蹊蹺的是,既然是誠信測試,說好了只是試驗,也說好了可以不付錢,卻又在事后透露出“有三位女性現場拿走了價值昂貴的貨物,而沒有付錢;還有人往返好幾次,拿走數袋價值不菲的煙酒,并只支付了十元錢”等細節——這算是守株待兔、挖坑等跳?
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。熟人社會的誠信,是面子使然;陌生人社會的誠信,是規則兜底——只有弄清這個邏輯,市場機制下的征信,才不至于異化為折磨人性的考卷。你在“無人超市”里看到了什么?也許,與我們期待的現代誠信無關。
順便說句題外話,人經不住考驗。